首頁 > 台中 > 專欄

康百視雜誌 > 2013年12月
 

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

漆藝大師王清霜

葉佳慧/文 卜安婕/譯
游家桓/攝影 王清霜/圖片提供

水彩、油畫、粉彩、膠彩……甚至於中國水墨,一直以來,都盤踞著世界藝術發展的主要中心,其技法不但為一般人所熟知,甚至脫口就能數算出好幾個名家大師的大名;相較於廣為人知的藝術領域,「漆藝」確實顯得勢單力薄。自古以來,不但探討、賞析漆藝的專書甚少,技藝超群的「漆藝師」更是寥寥可數,還必須承擔著外人所難以理解的美麗與哀愁。

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 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 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
左圖:王清霜不但是國內首屈一指,同時也是碩果僅存的臺灣第一代漆藝大師。
中圖:蒔繪技法為日本漆藝的骨幹,王清霜完全承其技法精髓並展現於作品「玉山」之中。
右圖:作品完成之前,必須經過研磨、推光,才能展現漆器的獨特質感與光澤。

致力教學 臺灣首代漆藝大師堅守工法
今年高齡九十二歲的王清霜,不但是臺灣第一代漆藝大師,與賴高山、陳火慶合稱為「臺灣漆藝三大師」,與賴高山更是於民國26、27年前後入學,就讀臺中工藝學校漆工科的同窗。當時,進入由日本人山中先生所創設的工藝學校就讀,不但得要成績優異,學習漆工科的學生,更得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心理準備,這是由於創作漆藝的過程,不但基本工法就有六十六道,以長達半年以上的時間完成一件作品更是家常便飯,而這又遑論雙手觸碰樹漆時得承受的咬漆、漆瘡之苦了。

除了個性沉穩、忍受得了習藝上的折磨外,由於在美術天分上嶄露了頭角,讓王清霜有機會在民國29年被派到東京美術學校進修漆藝,接受更嚴格的學院派正統訓練。年輕時奠定的深厚基礎,不但讓王清霜擁有一技之長,回國之後更助他成家立業,一生致力於臺灣漆藝教學。民國41年應南投縣長之邀,與顏水龍創設「南投工藝研究所」,即是今日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所」的前身。在父親身教、言教的耳濡目染之下,王清霜的兩個兒子王賢民與王賢志,目前亦投身漆藝創作與教學的領域,成為臺灣工藝界父子相承的一段佳談。

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 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 
左圖:蒔繪用筆需有絕佳彈性,藝師下筆時才能收放自如。
右圖:王清霜的蒔繪漆畫作品「松鶴延年」。

父子傳承 守住超越時間淬煉的美麗
王清霜雖身體健朗,但由於聽力上較為吃力,採訪期間只得煩勞王賢民與王賢志輪流上陣替父親「翻譯」,一下子協助安排拍攝畫面,一會兒又替父親拿筆、調漆,殷勤繁勞卻恭敬謙卑的態度,除了讓人感受到父子之間的親情外,似乎還多了一份師徒相承的互敬與互重,而這正是現今社會倫理顛倒、輩分失序的荒謬關係裡,難能可貴的情分。

除了漆藝技術之外,王清霜本身在膠彩、雕塑,以及繪畫裡最基礎的素描,都有相當深厚的功力,因此壯年時雖然因為生活與經濟考量,獻身漆藝生活化,將過去只有王公貴族才負擔得起的高貴漆器,轉化為一般民眾也可購買得起的生活器物,例如:日式料理餐盒、糖果盒、珠寶盒、信拆等;而隨著年歲漸長,孩子們一一獨立成家,王清霜終於能夠重新創作,將心中的所思所想付諸於他的精巧漆藝中,透過飽經風霜的人生經歷與雙眼,表達他對生活事物的細膩觀察。

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 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
左圖:日本的「蒔繪」技法就是中國的描金技法,也是王清霜傲視群倫的漆藝手法。
右圖:粉筒可以用蘆葦、竹管或大吸管來製作,前端貼上號數不同的網目,即成撒金銀粉的工具

挑戰玉山 再次成就人生高峰
將近兩尺長的素描炭筆,王清霜隻手拿起卻是不危不顫,一筆一劃描繪著烙印在心中的大陸風光。「我父親過著極為規律、自律的生活,所以身體保養得還不錯,現在都九十多歲了,連看報紙都不用老花眼鏡。」承接父親衣缽,如今也成為漆藝家的王賢志,言語之中盡是對父親的敬佩。王清霜在年輕時不但就接觸柔道、網球、高爾夫球等運動,甚至在八十多歲時泳渡日月潭,並且不畏眾人勸退,為了親炙臺灣第一高峰,王清霜在八十二歲那年登上玉山,親手為玉山素描寫生,回家之後更轉化為他所擅長的漆藝,創作出令藝術界為之讚嘆的不朽漆畫「玉山」,作品不但生動描繪出玉山的鍾靈毓秀,更以王清霜所見長,也是日本傳統工藝中最繁複的「高蒔繪」技法,依金粉粗細大小的不同質感,表現高山森林的離世脫俗、飄渺悠遠感。

一生只從事一件工作,與「漆」為伍,在工藝界早就擁有無可撼動的地位,但王清霜卻在八十歲時才開了人生的第一次個展,這或許是深受日本教育薰陶所致,但也與王清霜本身個性中謹慎堅持的態度大有關聯。王賢志說,父親至今依舊熱愛寫生、創作,而他作品中不外求的或氣勢懾人、或甜蜜討喜的景物,其靈感俯拾可得,單單是自家陽臺種植的小花草,就可以帶給父親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。創作過程中,所有的工序王清霜從不假手他人,不論是漆畫的調色、研磨推光,或是漆器的固胎、捎當、貼布、打底、糙漆、瓠漆……等,在一道又一道的工序堆疊之下,不但創造出歷久彌新的作品,更一次次刨光了身為一代漆藝家的精神內蘊。

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 如膠似漆 摯愛一生
左圖:王清霜以手指輕敲粉筒,讓金粉如細雪般灑落於作品之中。
右圖:用棉花沾黃臘在作品上來回推塗擦漆,直到表面呈現晶亮光澤。

漆藝復興 期待後人重綻工藝光芒
走過日本統治、走過二二八、走過臺灣的經濟起飛與衰落,也走到今天全球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網路世代蛻變,王清霜以不變應萬變的溫穩態度,面對自己人生旅程上的起承轉合,即使小客廳的櫃上有著連綿不絕的大小獎杯,甚至是編號001號、由文建會所發給的文化資產指定證書,這些、那些,一個個的殊榮,對於王清霜來說,就有如施作蒔繪時所使用的純金粉末,雖晶瑩發光,但沒有整體構圖氣氛的營造與襯托,又容易顯得高調輝煌卻危險;個人的成就僅能說是曇花一現,王清霜更願漆藝這門登峰造極的人類工藝,可以再次被大眾重視、學習,尤其臺灣的氣候、環境、人文素養等各項條件,都是極為適合發展漆藝的地方,若是讓漆藝隨著時間流逝而消失,後人恐怕只能對著歷史發出無言的嘆息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