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慶聲/文 楊翰雯/譯
黃慶聲、林俊耀、賴智揚/攝影
百年來的舊城區保留了很多歷史建築,如今這些建築扮演新的角色,在政府與民間的合力下,結合現代新興產業與文創、設計等思惟,要讓老城舊枝再冒新芽。
台中作為一座文化城,自1889年首任台灣巡撫劉銘傳在此興築省城,之後的日治時期1900年將台中市規劃為「棋盤狀」都市,也是全台灣第一個都市計畫,舊城區的城市街廓,百年來保存的歷史建築,都細細訴說著在地每一段故事。


台中刑務所
昔為練武之地 今改為文化館
走到自由路,兩端可以連接清代台灣省城的「大北門」和「大西門」,就是現在的台中公園和刑務所演武場,是日治時期武術道館式建築,建於1937年。主館「惟和館」為混合日本風與西洋風的磚造日式建築,原本做為柔道、劍道的場地。附屬建築「心行館」位於主館左側,為傳統日式木構建築,另有小書房經營文創商店。後方的老榕樹下,正是戶外展區「大樹劇場」,環境優雅,是個適合休憩、學習的好地方。
台中州廳
作為藝文空間的舊市政辦公廳
日本統治台灣時期,在台灣的中部地區設置台中州,管轄現在台中市、彰化縣與南投縣的範圍,台中州廳成為中部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。台中州廳的建築設計採街角型配置,主入口位於轉角,左右向外延伸的兩側,就像老鷹展翅起飛般,雙翼向後延伸,將官廳正氣凜然氣勢完美展現,到了戰後則延續做為台中市政府辦公廳直到2010年,未來將與文化部合作,做為藝文空間或展場。


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
酒廠醞釀文化創意
穿過林森路地下道,來到「台中文化創意產業園區」,這裡曾是台中舊酒廠,如今,空間活化再利用後,積極發展成台灣建築、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。曾為包裝材料倉庫的「渭水樓」,已改為園區的圖書館;原做為製品倉庫的「雅堂館」,則轉型為大型展覽場及國際展演館,目前也已展出各類型展覽,顯示台中在文創展演積極邁向國際的目標與野心。


台中放送局
從為官方發聲到為民間文化發聲
從台中路經過自由路、雙十路來到自來水公司後面的「台中放送局」,是日治時期台灣第三個廣播電台。建築外觀是現代主義的「過渡式樣」,圓拱開口強調入口的重要性。而立體開窗則以細長比例的圓拱窗、大面平拱窗構成整體的立面風格。中央的圓筒形梯間及雉堞式的女兒牆,則替台中放送局注入如城堡般的豐富形象。
城市是文化的容器,文化是城市的靈魂,老建築承載著台中人的故事和記憶。市府用心進行修復與活化,讓這些老建築展現新風華,吸引民眾親近,而民間參與歷史建築維護再利用,讓老建物重生,與當代生活連結,除了成為熱門景點,也保存及喚醒在地民眾的歷史光榮。
Comments
0 comments